时维九月,秋高气爽,数学科学学院迎来了260名2014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9月11日下午,学院在光华楼东辅楼202宝威体育(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厅举行了隆重而又简朴的迎新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洪家兴、陈恕行,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学名师陈纪修、院长郭坤宇、党委书记侯力强及学院其他党政领导、各系系主任及新生导师、新生辅导员等参加了迎新大会。大会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晓清主持。
郭坤宇院长首先对各位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学院光荣悠久的历史和学科发展近况,勉励新生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脚踏实地开启新的人生征程。本科生新生代表、研究生新生代表先后发言,表达了对“我旦”的热爱之情和对数学学院学习生活的憧憬。2014级本科生导师代表张仑老师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对新生们提出了期望和要求,并表示导师们将会密切接触学生,给予他们学业和人生规划上的指导。
在热烈的掌声中,李大潜院士给同学们做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讲话,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新生们要如何在大学里学知识、学办事、学做人。李先生首先告诫新生们要保持清醒,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可进入复旦后就放松自己,学习上的落后就会丧失信心和勇气。除了学习知识,认真、独立的办事能力也很重要,李先生以自己61年前从南通赴苏州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经历,鼓励同学们要不怕艰辛和挫折,通过历练来提高自己的办事经验和能力;不能只把中学的课桌搬到复旦来,独善其身,闭目塞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多创造机会融入集体,尽可能多的参加集体活动,承担集体工作,从而使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和磨练,做到不仅善于学习而且能够办事。关于如何学做人,李先生强调要摆正个人和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国家的独立自由和繁荣富强,就不可能有我们自己的全面成才和迅速成长。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归根到底是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志存高远、为国为民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才可能为人类做出大的贡献。在为人处世的点滴中,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仅仅以自我为中心。李先生教诲新生们,进入复旦就要利用这个优越的环境,努力地学知识、学办事、学做人,全面地提升和锻炼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在复旦的经历内化为自信和精神财富,并从中受用一生。
听了李大潜院士的精彩宝威体育(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接下去的大学生活中,将牢记李先生的教诲和叮嘱,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更有多名学生表示,要学习苏步青先生数学分析做了一万多道习题的精神,认真地学好知识,传承衣钵。对于李先生讲话中学办事、学做人的教导,同学们认识到在今后的复旦生活不仅要中努力锻炼自己做实际事情的能力,同时还将注重自身人格的修养,乐于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努力追求个人价值和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与提高,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复旦数学人。
面对目前相对严峻的校园安全形势,在迎新大会正式开始前,学院还特别邀请了保卫处副处长周鹏老师为新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培训。
数学科学学院今年共招收了130名本科生,74名科学学位研究生和56名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迎新和入学教育各项工作进展有条不紊,同学们正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准备迎接新的学习和生活。
附:李大潜先生在数学科学学院2014年度本科生、研究生迎新大会上的讲话
2014年9月11日
各位同学:
很高兴又进入金秋时节,到了欢迎大批新同学进校的日子,也很高兴能参加数学科学学院今年本科生与研究生联合举行的欢迎大会。在去年的迎新大会上,我有一个相当长的发言,除已在“复旦”校刊上发表外,还被“数学文化”杂志的编者在网上发现,刊登在那个杂志上了。今天的会上还要我发言,我觉得再将那个发言稿念一下,多少有些乏味,建议将它转发给大家,作为一个书面发言,请大家抽空看一看,省得我在这儿重复了。
那个发言,讲的是如何在复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认真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数学应有的态度与方法。特别强调了数学这个学科的特点,是十分严谨、环环相扣的,前面的内容没有扎实的掌握,后面的学习就很难取得主动,甚至会恶性循环。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进了复旦,“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开始就放松、甚至放纵了自己,在起跑线上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数学学院每年专业课程不及格和需要延期毕业的同学比较多。为什么一些中学时代的“龙”,到了大学却变成“虫”了呢?这不是数学特别难学,也不是这些学生特别愚昧,而是他们一开始没有抓紧(包括没有集中精力学习或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自已以为放松一阵总可以补得过来。但数学的学习不像在食堂买饭一样可以插队,你前面功夫没有做到家,荒废了大好的时光,后面是不可能凭小聪明或搞突击就可以补回来的,结果只能愈来愈被动,很可能最后自己也失去了信心和勇气,从此一蹶不振。在迎新大会上讲这些丧气的事,是希望今天在座的同学都要以此为戒,不要重蹈这种覆辙,出现这样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结局。
然而我今天要补充讲的,主要不在这儿。去年的发言,讲的重点是学知识的事。学好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自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责,但这是不是对一个好学生的唯一要求或唯一标准呢?大家从小到大,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家长包括你们本人恐怕就是这样要求的。用功读书,成绩优秀,将来能考上一个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似乎就成了最高的、唯一的奋斗目标。能做到这些,就一俊遮百丑,其余的一切,都似乎不必考虑了。其实,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除了会读书以外,还要会办事,会做人。否则,和科举时代只会八股、只会应试而百无一用的书生或所谓“腐儒”,还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我郑重地建议大家,不仅要认真地学知识,还要认真地学办事,学做人,并将这三方面作为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切实追求,在复旦的环境中全面茁壮的成长,为自己的一生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方面我不准备给大家讲大道理,而只想给大家拉拉家常,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供大家参考。
先讲学办事。大家已经是大学生或研究生了,甚至将来还会成为硕士、博士,是不是已经会办事、甚至很会办事呢?我看还多少值得怀疑。今年暑假我们在烟台参加了一个国际会议,期间参观了人称仙境的蓬莱。在海边的山头,有一个标志黄海和渤海分界线的雕塑,大家都想去看一下,但一时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当时有很多我们的学生(包括已经毕业和在读的学生)在场,都是一副一筹莫展的样子。一位来自海外的华人数学家看不过去了,随口说了一句:“这儿这么多人都是些博士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们的学生在处事应变方面的确是缺少锻炼啊!每年开学新生报到时,校门口车水马龙,都是家长来送子女入学的,场面何其壮观!但这样的场景是正常的吗?为什么一个大学生自己不能来报到?为什么家长连这样的事都担心害怕?我们自己对此还应该心安理得吗?我想到当年我们考大学的情形,那是在61年前的1953年。当时我们所在的南通地区没有考点,要到苏州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真有点进京赶考的味道。我们中学四个班近二百人,要乘轮船摆渡到上海,整整一个夜晚一直挤在轮船底层的货仓里,坐在稻草铺的地面上打瞌睡,到上海后还要转乘火车到苏州赶考,而整个队伍只有一位体育老师带队!我们每个人提着一个装脸盆及热水瓶等日用品的网袋,两个人合带一个蚊帐和一张草席,都是从未出过远门的中学生,就这样上了路,走上了考场,也从此走进了社会。当时我们觉得这很正常,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要是放到现在,还不要一个浩浩荡荡的陪同大军吗?!当然这样一支从未经历过世面的队伍,不出一些问题是不可能的。我们被安排在沧浪亭住宿,那儿现在是苏州著名的景点,那时还是一个荒芜的庭园。天热开了门睡觉,半夜就有小偷光顾,偷去了一些钱物不算,还偷去了几位同学的准考证,第二天总算及时补办了。一位同学午饭后在园子里临阵磨枪,不小心打了一个盹,错过了英语考试的时间,得了零分,但由于物理是满分,仍被北大生物系录取。这样,经过了艰辛,经过了挫折,也就有了历练,办事的经验和能力也提高了。这个例子不是说当年的学生比现在强,而是说大家在家长、老师及社会的过多呵护下,平时锻炼的机会太少了。这或许可以使大家读书的精力集中,但失去的东西实在也非常可贵。现在大家进入了复旦,千万不能只是把中学的课桌搬到复旦来,我行我素,独善其身,闭目塞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多创造机会融入集体,尽可能多地介入集体的活动、承担集体的工作,使自己更多地得到锻炼,得到磨练,变得耳聪目明、身勤手快,勇于并善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做到不仅善于学习,而且能够办事。
再讲学做人。学做人,说到底,就要摆正个人和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培养为祖国、为人民发奋学习的精神和品格。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我们国家的独立自由和繁荣富强,就不可能有我们自己的全面成才和迅速成长。我们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归根到底是和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志存高远、为国为民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才可能为人类做出大的贡献。这不是一个抽象的说教,而是一个根本的觉悟,希望大家认真思考和体会。在这样的认识和觉悟的基础上,就不能事事以个人为中心,处处以个人的利益为出发点。那样做表面上看为自己考虑得很周到,似乎很精明,绝对不会吃亏,但漠视他人,疏远集体,只能使自己成为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孤家寡人,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在社会中生活与工作就要处处碰钉子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觉得这体现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值得效仿和体会。要学做人,就要不仅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更要设身处地学会为他人着想。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更好地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也能更好地融入集体之中,这给自己的人生将会带来多少美好愉悦的回忆啊?!再讲一件小事。乘我们光华楼的电梯,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人进了电梯,不假思索地首先按关门键,将其他人关在门外,然后才按相应的楼层。这虽然是一件微末的小事,但小中见大,多少反映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心态,似乎只有他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做法和心态,难道不应该改一改吗?
总之,我觉得,进了复旦,大家要利用这一个优越的环境,努力学知识,学办事,学做人。在这三方面有较大的长进,就能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和锻炼,一生受用不尽。这样,大家就会获得进入复旦应该带来的最大的成果,这就是拥有了一种复旦人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来源于复旦这块金字招牌,而是来源于大家自身提高了的素质和实力。对于将来来自业务方面、工作方面及人事方面的种种困难及问题,大家都会有足够的信心,相信总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地得到解决。这样,大家就拥有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总能立于不败之地,也能确保一生的成功、进步和辉煌。大家来到复旦,也就不虚此行了。希望大家努力。
谢谢大家!